我国美容化妆品的销售额1982年为2亿元,1985年为10亿元,1990年为40亿元,1995年为190亿元,2000年为335亿元,比前一年增长16.6%。2003年中国的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,从众多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,这是国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一个转折点,人民的生活消费逐渐从生存型向发展和享受型过渡,人们对美容业的消费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。2003年全国美容市场产值达1680.4亿元;化妆品生产企业有约5000余家;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下的中小型化妆品企业,占化妆品企业总数90%左右;外资、合资企业占主导地位,总体市场份额已接近80%。截至2003年年底,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化妆品企业有50余家,而数量不多的外资、合资企业依然是整个市场的霸主,包括宝洁、联合利华、欧莱雅、资生堂、花王、强生、雅芳、安利、玫琳凯等。美容经济成为继房地产、汽车、电子通讯、旅游之后的“第五大消费热点”。
2004年10月16日出炉的长达212页的《中国美容经济年度报告》里,首次确立了中国美容经济的“经济学地位”。这份报告是由国内经济学界以“京城四剑客”之称闻名的四位专家提交的:何帆是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、巴曙松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、钟伟是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、赵晓则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博士后。今日视点尽在直销法的出台为中国美容化妆品业带来的机遇。他们完成了对中国美容业的第一次全景式关照,一些数字开始浮出水面,过去不为人所关注的美容行业开始让人们大吃一惊。《报告》则称,2004年,中国的美容服务业直接就业者达到800万人,营业总收入达到1762亿元。未来五年,这个数字还要再翻一番,老百姓的美容消费支出也将随之翻番。而在1982年,我国的化妆品销售额只有2亿元,2003年这一数字已是520亿元,增加了259倍。2004年,中国已有美容院154万家,经劳动部门正式签发确认的美容教学机构673家,每年培训出来的各级美容师25万名;化妆品企业3750多家,其中一半以上为民营企业。而全国目前用于美容业投入和改造的资金大约在2000亿元以上。
安利公司:国际直销巨头,1998年在中国改变了直销方式,摸索出推销员加店铺经营的新模式,六年间,建立110多家专营店铺并拥有7万多推销员, 2003年在中国的销售额已超过了100亿元,同比增长66%。安利公司自1995年在中国正式营业以来,一直注重将安利的自身特点与中国国情相结合,坚持企业本土化经营策略,因此,安利在中国的销售额已占全球总销售额的1/5。
雅芳公司:是国家批准10家转型公司之一,同安利经营模式类似,在中国74个城市有5500家专卖店及1000家专卖柜。2003年在中国的销售额达24亿元,同比增长24%。以其独特的制造技术和工艺,结合中国人体的皮肤特性,开发出具有高新技术的产品,投放市场后颇受消费者的欢迎。
近年来美容业一直保持15%的快速增长,中国美容业的产值超过1800亿元,占国民经济的1.8%,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,我国人均美容消费的水平还很低,还有巨大增长空间,预计到2010年,我国的美容也产值将超过3000亿元。这其中必然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机会。